當前位置:中國廣告人網站--->品牌營銷欄目--->市場縱橫-->詳細內容
中國廣告業(yè):世界群眾大食堂 (3)
作者:佚名 日期:2002-7-31 字體:[大] [中] [小]
-
聯手“買辦”
北京廣播學院廣告系主任黃升民這樣評價:“‘集中購買、分散創(chuàng)意’是實力遵循的原則。實力希望通過‘以量制價’,規(guī);\作,以壟斷國內媒介廣告時段和版面,不戰(zhàn)而勝。但理論上合理的,卻不見得能夠在現實中生存。而存在的才是合理的!
李志恒心知肚明:“在廣告作業(yè)過程中,最貴的就是媒介企劃,客戶營銷費用的80%都投放在媒介方面,這是惟一可以規(guī)模化經營的部分。而實力具有很強的客戶連帶關系,代理若干個大客戶的媒介購買,必然成為中央電視臺、北京電視臺這些主流媒介最大的買主。額度之大令任何媒體都難以拒絕,談判能力就強,自然也能拿到一個合理的價格!
實力的“以量制價”模式沒有錯,但在中國遇到不少實際問題:首先,他們拿到的媒介價格并不比本土公司便宜;其次,許多客戶動不動就欠廣告公司錢,甚至賴賬。雖有龐大的資金作為后盾,實力也擔不起。
個中道理,李志恒后來方知。在過去,中央電視臺的廣告價格,曾經對國外客戶和本土價格分三六九等。同樣的頻道同樣的時段,給外資企業(yè)的價格要高于本土企業(yè),至今雖然無人再提這個規(guī)定,但并未廢除,所以中央電視臺在“按章辦事”。
同時,許多既得利益的保護以及中國講究人情的特殊文化,也是李志恒始料不及的。“先得月”的總是“近水樓臺”。此外,大型媒介機構為了排除“一家獨控”的風險,自然會分解頻道時段,維系多家代理商關系,并優(yōu)先給予子公司或者一級代理商最低的折扣,來建立穩(wěn)定的銷售網絡。
針對中國國情,實力開始“迂回”戰(zhàn)術:找尋本土“買辦”。只有通過與媒介有著根深蒂固關系的本土廣告公司,跨國媒介購買集團才能獲得媒介購買的最低價格。當然,支付的中介費是極低的。
一家擁有各種資源的跨國公司,需要通過本土公司來購買媒介,實在不是件光彩的事,但這確實是一條最有效的途徑。經過幾年摸索探路,李志恒坦言:“現在實力的媒介購買業(yè)務中,將近70%的業(yè)務是自己購買的,主要集中在主流媒體。不了解底細的地方臺、零散的頻道和時段的業(yè)務占總業(yè)務的30%采用策略聯盟來做!
變異轉型
目前,專業(yè)的媒介購買公司正在受到兩頭夾擊:一頭是媒介廣告時段的價格戰(zhàn),一些電視臺將廣告價格打到2折,客戶便直接找上門;另一頭,一些綜合性廣告公司在媒介購買環(huán)節(jié)也打價格戰(zhàn)。媒介代理已經變?yōu)槲⒗袠I(yè)。
由此實力傳媒開始轉型。李志恒說,節(jié)省廣告預算并不是客戶最終目的,客戶是要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。因此,實力今后的角色不僅僅是媒介代理。
策略性的媒體企劃在實力應運而生。2001年,李志恒提出從媒介代理機構向整合行銷傳播轉型。越來越多的客戶,除了銷售以外,都希望通過不同媒體的管道,建立整體品牌形象。這時僅僅靠傳統媒體已經不能達到客戶的要求,對新媒體的運用,甚至個性化媒體的運用,都已成為替客戶累計品牌資產的方法。
盡管主動轉型,但不能否認的是,由于媒體泛濫,廣告效果越來越分散,摸清中國媒體主脈對實力媒體是一個考驗。此外,企業(yè)正將廣告預算的一部分,轉移到整合營銷上,與消費者直接互動。像實力這樣以購買電視廣告時段為主營業(yè)務的專業(yè)媒介購買公司,未來的上升空間并不樂觀。
媒體購買內幕
黃升民(北京廣播學院傳播學院副院長、廣告系主任):跨國公司和中國本土企業(yè)之間的競爭,一直保持著一種動態(tài)的平衡,但自1996年,隨著跨國專業(yè)媒介購買公司的登陸,天平開始傾斜了。這些跨國媒介購買公司采取的策略是“以量制價”,即取得盡可能多的客戶,然后進行集中購買,從媒體拿到一個最低的價格。而在一個廣告作業(yè)過程中,媒介部分的費用占到總體的80%,這部分費用的下降,大大降低客戶成本。
時學志(中國廣告協會秘書長):《廣告法》規(guī)定,媒介代理費用是15%。不少跨國媒介購買公司遠低于這個數,他們以強大資本為后盾,在中國實行零代理或負代理。我們已經聽到不少本土企業(yè)在抱怨這是不正當競爭,在2002年,我們廣告協會可能進行調查,確實存在產業(yè)損害的可以立案。
劉國基(北京大學、人民大學廣告系客座教授):零代理甚至負代理這種模式不一定能走得遠。北京有一些企業(yè)在吃一些廣告公司,這家騙1000萬,那家騙2000萬,這是廣告公司自己給了他們鉆漏洞的機會。
電通的所謂零代理,其實也不是完全不掙錢。一方面,跨國廣告公司通過國內一些代理公司來購買,能夠拿到一個較低的折扣。另一方面,不少電視臺都有一個“返點”的規(guī)定,如購買額達到2000萬,可以返點5%,廣告公司拿到100萬的返點費。如果達到1個億,就返點10%,也即1000萬,所以電通以不收代理費來累積大買單,有時為達到一定數量級,甚至還會給客戶1%的補貼。他們的模式是以大資本和大客戶為背景的,本土公司很難模仿。
價值鏈:水乳相融還是水油相容
媒體在想象空間里爆炸
TOM.COM本身是一個新媒體。當她開始大肆收購戶外廣告公司同時,也在大筆投資于傳統媒體。其戰(zhàn)略目標很明確,快速形成“跨媒體”大格局。
“跨媒體”概念興于世紀之交。90年代中期,伴隨廣告代理的行業(yè)地位被合法確立,廣告公司風起云涌,同時這個行業(yè)的利潤迅速攤薄。廣告公司每年有3%利潤已算上乘,大多只有1%~2%的微利。一批廣告人開始染指傳統媒體。
不傻的廣告人都能算清這筆簡單賬:我拿下100元業(yè)務,為何不去掙那85元呢?因此,廣告人準備以10年積累的資本和資源,去賭更大效益和更具價值的媒體行業(yè),但鮮有成功。
廣告業(yè)進入媒體,最初試圖尋求資本紐帶,投資少則幾百萬多則數千萬。當時,與一家省級電視臺合創(chuàng)一個新頻道只需三五千萬資金,價格不貴。但由于政策限制,這種變通式“合資”并非正門而入,一遇有關方面較真兒,又都被從窗戶里扔出來。
于是,廣告人當中的聰明人便開創(chuàng)新媒體:只要能夠移動的交通工具都是廣告載體,就連人體也成活動廣告牌,有人試圖把廣告貼到公共浴池門上,甚至印在廁所手紙上。
開創(chuàng)新媒體,是無奈的艱難選擇。記者從幾家開發(fā)候車亭的戶外廣告公司獲悉,建一個廣告候車亭投資在3萬至5萬,若形成規(guī)模少則上億投資,白馬耗資5億多,投資高于任何傳統單一媒體。
白馬的成功在于將候車亭這一新媒體標準化與網絡化。候車亭本來是地域性的局部性廣告載體,傳播范圍很有限,但白馬候車亭在全國聯網并規(guī)格統一,可以將一個信息在同一時段按同一規(guī)格傳播到各個城市。實際上,白馬以傳統媒體的傳播原則對位于戶外廣告,使聯網的候車亭成為真正的新傳媒。
時過境遷,轉型投資新媒體的廣告公司發(fā)現,當初的被迫變?yōu)楹髞淼男疫\。在90年代末期,傳統媒體一下變成過剩資源,40個衛(wèi)視頻道蜂擁上星,幾千個報號刊號在天上飛,而候車亭、路牌、燈箱、霓虹燈等廣告新載體變?yōu)橛邢拶Y源。當手中籌碼有限的本土廣告公司,通吃了某一領域有限的廣告載體資源之后,便據絕對優(yōu)勢,占山為王。如果當初以有限的籌碼投資于相對無限的資源,即使控制幾家報刊或幾個頻道經營權,也許能牟取一時之利,但更大的可能是陷入一個無底洞。
新媒體沒有取代舊媒體,但它改變和改造了舊媒體。